編者按
2月21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聚焦吉安,推出深度報道《看山水吉安和美鄉村建設之道》。在冬去春來之際,《農民日報》記者走進廬陵鄉村,以三個小故事折射吉安鄉村建設大謀略,帶我們探訪吉安建設和美鄉村的“善美”之道。本報現予以轉載,敬請關注。
“井岡山下后,萬嶺不思游。”郭沫若1965年在訪問江西吉安之時留下了這首絕美名詩《宿吉安》。文化廬陵,山水吉安,醉美風景在鄉村。從郭沫若當年的“小游怡情”到如今吉安的“大游可為”,邁入新征程的吉安將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頭戲放在了打造和美鄉村上,和美鄉村建設正在煥發鄉村旅游、鄉村發展的新活力。
活力從哪里來?和美該如何美?三個小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一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黃牌”帶來了什么?在昔日“三大紀律”頒布地的井岡山,如今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打出“黃橙紅三張牌”的嚴規鐵律,黃牌懲戒讓曾經“臟亂差”的廈坪鎮前山村安定組蝶變為“潔富美”的安居地,鞭策井岡山全市鄉村爭先恐后打造人居環境的樣板,從而獲得“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激勵獎”。
一座建在農業基地的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站帶來了什么?在吉安縣,一個項目讓附近20多個村減少了10倍費用,增加了400余畝果園肥料用量。
一個依托“萬村碼上通”建成的5G+長效管護平臺帶來了什么?在青原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傳統治理模式退居幕后,新型管護模式進躍臺前。
三個小故事折射出鄉村建設大謀略。在獎與懲的背后,體現了吉安建設和美鄉村的善謀之智;在增與減的背后,襯托出吉安建設和美鄉村的善治之策;在進與退的背后,反映吉安建設和美鄉村的善管之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體現了鄉村建設從形到神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出考題,我們地方要做好答卷。”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吉安市委書記王少玄認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和美鄉村,貴在如何善于建設和美鄉村,吉安要用一個“善”字訣激發全市干群建設和美鄉村的新活力:在系統謀劃上要善謀善為,妙解如何謀的問題;在整治方法上要善治善能,力解如何治的問題;在村莊環境常態管護上善作善成,巧解如何管的問題,讓“和與美”“綠和凈”彰顯在吉安鄉村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
“遍及江西大地,最美還是廬陵。”王少玄說。在冬去春來之際,記者走進廬陵鄉村,探訪吉安建設和美鄉村的“善美”之道。
在科學謀劃上善謀善為,“一把手一盤棋一攬子”整體推進,妙解如何謀的問題
“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這為我們農業大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科學指引。”吉安市委副書記、市長羅文江認為,科學謀劃就是要善謀善為,善于科學設定目標、科學推進鄉村建設工作。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生態宜居是關鍵。因此,吉安近年來以圍繞打造“清凈整潔、精細秀美”農村生態家園目標,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抓手,持續提升農村功能品質,努力實現鄉村全域美、內在美、全面美。
目標已定,號角一響,全市出擊。吉安市縣鎮村四級干部和衷共濟、齊抓共建和美鄉村。吉安市委書記、市長分別擔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和副組長,各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靠前指揮,形成了“一把手”親自抓的工作態勢和格局。
在“一把手”的重視重推之下,各縣(市、區)一盤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何謂一盤棋?就是“人力財力”一起用力。井岡山實行縣級領導干部掛村制度,明確77位科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每人負責聯系兩個行政村,確保了村莊有人辦事。
建立縣級領導干部掛村制度后,能發揮實際效用是關鍵。井岡山市掛村領導在充分了解所在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后,科學制訂整治計劃任務目標,逐個擊破短板弱項及突出問題。樹立項目為王理念,積極主動為掛點村爭取鄉村振興、農田水利、旅游發展等相關項目28個,清單式保障整治經費,有效提高了村莊“財力”水平,保障了村莊整治有錢開展。
有人干有錢治并不等于有事成,善為方能有位有為。為此,井岡山結合實際向“不為缺為”現象宣戰,對掛點干部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怕慢假庸散”等情況實行“黃橙紅牌”預警監督,將發牌情況作為績效考核、評先評優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安定組曾是全市最臟最亂的村組,廈坪鎮黨政主要負責人也因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不力被發“黃牌”警告。此后,這位負責人不僅主動作為,而且利用群眾工作法善于作為,深入群眾找問題、化解問題矛盾30余條,從而通過開展“百日攻堅”行動,成功讓安定組這個“臟亂差”反面教材,蝶變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典范村莊。
在環境整治上善治善能,三個重點全覆蓋、三線改造大推進,力解如何治的問題
通過多年的建設,盡管農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一些鄉村在關鍵領域特別是在神經末梢依然存在“不徹底、不到位、不完善”現象;個別地方依然存在面子好看、里子難聞的問題。
“不解決這些問題,就如同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了鎖。不找到金鑰匙,安居樂業的家門打不開,農民群眾的心門打不開,農村發展的大門更打不開。”吉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既要敢啃“硬骨頭”,又要抓大不放??;既要抓好面子,又要縫好里子,由表及里、形神兼備。
一場以“三治”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戰悄然拉開,吉安市委、市政府聚焦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問題廁所提升改造三個關鍵領域,持續發力集中整治、重點突破,以促進“三治”全覆蓋。
解決了重點治哪里接下來是如何善治?以前一些地方只管治、不管用,近年來吉安則做好“治理+利用”結合文章。治理農村旱廁,常規手段是改造成三格式化糞池衛生廁所,一般都要同步要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吉安大多數村常年居住人口少,三格式化糞池存在的糞水糞渣較少;而另一方面,一些農業產業基地則缺少糞水糞渣制作肥料。
一頭是建起來“曬太陽”;另一頭是缺原料。吉安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科科長胡小飛帶動市縣鄉村四級干部走遍了全市1萬多個自然村,一家一家去“聞味尋策”。“我們雖然干著有味的活,但要做成有為的事。”在調研之后,胡小飛建議市農業農村局拿出了一個善治之舉:將污水處理終端建在農業基地里。記者查看設在基地中心的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這個處理終端就是一個觀景平臺。
“不僅面子好看,里子更耐用。”胡小飛介紹,這個就近設在村莊附近的處理終端產生了“三就近”的作用:就近收集、就近處理、就近資源化利用。該基地周邊分布20多個村莊,糞水糞渣較多,便于廁所糞污運輸處理,主要收集農村公廁和戶廁糞污進行設備處理、干濕分離;分離出的糞渣可回收用于果園內作物施肥,每次回收糞渣量最高可達20噸,可解決400余畝果園肥料用量,促使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農產品品質得到有效提升。
地下求潔凈,天上要清朗。以前,吉安市各地鄉村上空縱橫交錯著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這些亂搭亂接的“蜘蛛網”不僅不是平安線,而且影響了觀景線,這些小細節對處處是網紅打卡地、吃旅游飯的吉安許多鄉村來說尤為重要。為此,吉安市因地制宜進行“三線”改造,還鄉村清朗天際線。
吉安縣北源鄉下里家新村52戶人家新建庭院規范整齊、漂亮美觀,可美中不足的是,“三線”錯亂交雜。鎮村和電力公司協商,將三線集中改造在一根弱電線里,將這根弱電線整齊劃一地裝在一側靠邊的墻上,這樣既安全又美觀。
與北源鄉“墻貼式”改造不同,相鄰的桐坪鎮則選擇了“入地”。以打造飛行小鎮為抓手的桐坪鎮為了讓低空更純凈,讓游客打卡游覽“航空+田園”的美景,鎮政府花血本將“三線”全部入地。
在如此善治下,吉安率先在全省全域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1.46%,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穩定在98%以上,三線示范工程建設已經完成七成……
在鄉村治理上善作善成,“萬村碼上通+文明積分制”根治長效管護難題,巧解如何管的難題
善謀是前提,善治是關鍵,善管是保障。然而,一些地方“重建輕管”甚至“只建不管”現象嚴重,因此,吉安建好更管好美麗鄉村,讓鄉村面貌“一時美”向“持久美”、鄉村內核由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
2020年,江西在全國率先搭建了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一網管住,一分管活。”吉安市農業農村局領導在調研后認為,美麗鄉村管護各地有許多好措施,但吉安的妙招就是“萬村碼上通”和文明積分制,以一個新型平臺激活鄉村環境長效管護,以“小積分”撬動鄉村治理“大秩序”。
作為“萬村碼上通”全省先行試點市,2021年底,吉安在全省率先搭建市本級和13個縣市區共14個長效管護平臺。
平臺建起來了,覆蓋面怎么樣?吉安創新平臺運行模式,市、縣5G+長效管護平臺實行四個一(一平臺一中心一張圖一個端)運行模式,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統一指揮調度、物聯分析告警和預警研判。各地積極整合利用雪亮工程、天網工程等社會視頻監控資源,切實提高平臺覆蓋面。正是因為如此,吉安在全省率先實現5G+長效管護平臺建設市縣全覆蓋,將7016個村莊納入平臺監管范圍。
說一千道一萬,解決問題才是王道。為此,吉安組建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五員冶”隊伍(監管員、網格員、巡查員、管護員、維修員),快速反應,聯動解難。“垃圾窖垃圾溢出,未及時清運。”2022年12月20日上午9時20分,萬安縣羅塘鄉曉瑞村村民孫小文往平臺上傳了一張照片,只過了不到27分鐘,村級網格員郭林就操作辦結。
如果村民上傳的問題超過3、5、7、9天仍未處理,平臺設定“超時監測”功能,會自動逐級上報,最高可直接向省級管理員推送,督促問題解決。“可這個超時監測功能截至目前在我們縣至今沒派上用場,因為問題均無超時處理。”萬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郭慶說。
而在青原區,群眾反映的8000多起管護問題事件中,在兩小時內完成平臺響應事件占九成以上,當天解決事件占八成以上,管護時效較過去縮短了約55%。
截至2022年底,吉安全市平臺關注數已達149萬人,事件上報數10.8萬件,完結率達99.8%,好評率99.61%,實現了全省事件數上報數第一、村莊覆蓋率第一、處理事件滿意度第一。
用嘴說話易、用腳“投票”難。讓群眾從反映者變成參與者、從旁觀者轉化為行動派,這不僅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而且對鄉村治理都極其重要。
推行鄉村文明積分制是馬源村提升鄉村善治的另一大法寶。村里把人居環境、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6類內容與鄉風文明相融合,開展以文明積分兌換商品活動,激勵村民從“站著看”轉變為“主動干”。
老表們很實在,以往用稅分兌換一些生活日用品,10積分能兌一支筆,20積分能兌一包鹽,新增茶葉、黃桃等農產品種植面積每畝能積500分可兌更多物資……但隨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十條”發布之后,村黨支部書記魏成芳改變了主意,決定將積分兌換標的從必需品擴大到必需項。
“我們作為井岡山的旅游名村,‘新十條’后鄉村旅游在逐漸復蘇。誰把房前屋后環境搞得好、誰把農村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實,我們就把游客團隊推薦給誰家里。”魏成芳說,等到鄉村旅游熱起來,不僅獎“游客”,還可以獎“技術”。
“從必需品到必需項,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兌換必需品著重在獎勵文明行為,獎勵必需項主要在幫扶產業發展。”在井岡山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鄭前看來,除了兌換標的增加,再有積分事項擴大的加持,可用來累積積分的行為擴大到農村生活、生產、生態方面,這樣讓老鄉們“三生皆美、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用積分比文明好習慣養成的力度、比家庭團結行善的溫度、比產業發展比趕超的速度,這就是打造和美鄉村的應有之為。
善謀者行遠,實干者乃成。吉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連續3年摘取國字號榮譽:2019年井岡山市獲得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激勵獎,2020年井岡山市、2021年安??h分別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政府受獎,百姓獲益,鄉村變景區,田園變樂園,美麗鄉村轉化成美麗經濟,在井岡山市茨坪鎮茨坪村,和美鄉村帶動了當地農戶僅依靠旅游年均創收4萬余元。
在吉安許多鄉村,不僅蝶變成風景名勝地,而且發展成鄉親共富地,一幅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文/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張振中、莫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