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旅游新聞> >正文
再登高士山
2023-03-06 09:03 來源: 吉安新聞網—井岡山報

文/李成斌

高士山扼守永新東大門,東出泰和縣、南鄰井岡山,海拔約651米。高士山原名鳴谷山,為山鳴谷應之意。能用鳴谷山作名,足見其自然風景之優,后以高士山名傳世,當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內涵。

高士山是座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合一的名山,香火歷千年而不衰,至今來自贛湘兩省的朝拜者絡繹不絕。

2016年7月17日,與學生尹一家四口去登高士山。早上天陰沉沉的,疑有雨而猶豫了一下,出發比較晚。一路向東馳行,穿石橋鄉,翻越回嶺,過坳南鄉政府所在地,近牛田村,見古樟粗壯、冠蓋寬大,欣然停車,走近觀之,嘆為少見,就從不同角度留下古樟倩影。

車停高士山山腳,走進山門,迎面路中有一水泥澆筑的孔方兄和張嘴以等的鯉魚,孔方兄上寫著“招財進寶”四個勾人欲望的醒目大字??傆腥藨阎鞣N心態,向鯉魚嘴巴里投幣。

走過神屋群,踏上水泥澆筑路,在我記憶中登高士山的路是石子鋪成的,不是水泥澆筑路面。路邊的植物也似乎比以前高大了許多,也比以前茂密和郁郁蔥蔥。

漸漸地微風吹拂,竹葉搖曳;雨霧漸濃,吞噬著遠處的人、遠處的樹,近處的人與樹也朦朦朧朧,呈現出“山色空濛”的意境畫面。

夏天的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會兒雨去天朗,高士山更顯清顏秀婷。一步臺階一步景地走到第一道牌坊。這道石坊原是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時增添的。覺得這道牌坊與上次來時也不一樣,石坊上增添了現代建筑元素,瓷版畫、琉璃瓦與琉璃龍等。

石坊的額匾書有“宋尹高士遺址”,對聯是“山因高而秀,名以士乃傳”,據說為黃庭堅所題??赡苁沁@副對聯高度概括了當時鳴谷山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抑或是紀念黃庭堅,人們把鳴谷山改名為高士山。這副對聯與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今這副對聯不僅成了高士山的一道人文景觀,又為“名以士乃傳”增添了有力的佐證。

走不多遠,眼前一亮,綠色的樹林中隱約著幾座建筑,有些“深山藏寺廟”的意韻。趨近,原來的高士壇庵已煥然一新,還真的重修了。

高士壇庵建于宋以前,原來叫鳴谷壇庵,歷代均有修繕,清嘉慶二十一年又重修,附屬建筑有安仁讀書處和三道天門。這次的重修將原先的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風格也有改變,比以前要大氣。但沒有以前的古樸。

高士壇庵,正殿為佛教的“集真寶殿”和“觀音大士閣”,右為道教的“萬壽宮”,曾經是道教參玄、僧尼禮佛之地,左是安仁讀書處。

我流連于安仁讀書處,目睹“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廉讓二水之間”對聯,遙想黃山谷任太和(今泰和)縣令時,訪高士山,與尹安仁交流。那當是智者的對話,他們談古論今,感慨社會時政;品味自然,怡情山水之美。沒有幾天幾夜,也當是徹夜未眠。該是尹安仁知識淵博、遠見卓識,胸懷豁達、超然脫俗博得了黃庭堅的敬佩,是以發出“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廉讓二水之間”的感嘆吧。

安仁讀書處地處山巔之中,融于青山綠水。當年尹安仁前輩心凈得無欲無我,隱于山林,吸天地靈氣,堅持與鳥為伴,朝誦暮讀;讀書之余,融入山水,登高遠望,蕩滌心胸,悠然遠慮;心靜好思,細推深究,以致靜中有動,小中見大;細中孕育博,短中放眼長遠。

高士名山因浸染尹安仁、北宋詩人黃庭堅等歷代文人墨客的靈氣而聲名遠播,從而人們絡繹不絕地來朝拜,求神靈保佑金榜題名,學業有成,使高士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不知是古代社會的喧囂、污濁,還是讀書人的清高,追求靜思。古人讀書多隱于山中,傍清山秀水,聽山風松濤,從岳麓書院到白鹿洞書院無不如是。而現在的讀書人卻是“大隱隱于市”。

可能是我這次登高士山情感沒有被綁架,觀物理事較自我。雖然對宗教文化和信仰依然很尊重,照樣禮佛,但更鐘情于山水。是以淡然高士山庵的建筑內飾,著眼高士山庵的山水外景。我拿著相機,捕捉心靈上的如意,想以一概全,按下心靈的快門。

當我回望高士山,看到的是風景旖旎,山巒奇麗,綠色蔥蘢,霧靄飄飄。突然間覺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山雖不高,景定超然,山無靈氣,何以存仙?無景無水,豈非有損仙眼?所以說凡有高人所居,文人墨客常至之地,必定風景上乘。

高士山就是這樣的地方。

責任編輯:劉臣

井岡山報社主辦 井岡山報社版權所有 本網法律顧問:江西吉泰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ICP備19004936號-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贛ICP備1900493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公網安備 36080202000160號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申明 電子報入口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頁 騰訊朋友 有道云筆記
黄网站免费的观看